湖北省红安县有哪些历史名人?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别名将军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红安是一个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的地方,曾养育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出来。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先楚(1913年2月 - 1986年10月),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首任军长,福州军区原司令员和兰州军区原司令员。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198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王建安(1907-1980)原名王见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曾历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纪委常委。在1956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
红安县这个山川秀丽,人杰地方,在抗战中出现了不少的将军,名副其实的将军县。
作为身处大别山南麓的一个山区小县,红安却因为新中国贡献了249位将军,成为中国第一将军县。而且,这200多名将军,并不含1988年以后新授予的将军和国民党籍的将军。由于红安县对革命的巨大贡献,徐向前元帅曾亲自为红安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作为著名的黄麻起义发源地,作为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的诞生之地,只有几十万人口的红安县,在在革命年代里,贡献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仅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万余人。从红安这块土地上,走出了无数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
陈锡联
1955年新中国授衔时,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而此时陈锡联年仅40岁,是新中国最年轻的上将之一。而在这之前,陈锡联已经创造了无数个“第一”。1915年生于湖北红安的陈锡联,在14岁时就已参加了游击队,并在同年被编入了红11军。
1930年,陈锡联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陈锡联刚参军不足一年,就已经成为了连指导员,随后,接连担任了营政委、团政委、副师长、师政委等职。能够不断升迁,完全得益于陈锡联赫赫战功:他作战勇敢,又极善于用脑,善打巧仗。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锡联担任了129师769团团长。开赴抗日前线后,他率部率先打响了129师抗战的第一枪。陈锡联并没有选择在正面战场与日军死磕,相反,他率部奇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了日军飞机24架,极大的支援了忻口会战。而取得如此大的战果,陈锡联部损失却很小,堪称我军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1999年因病去世。
王近山
王近山和陈锡联都是1915年出生,同岁又同属红安老乡,但是,两个人打仗的方式却截然不同。陈锡联善打巧仗,而王近山却以善打硬仗、恶仗闻名全军。王近山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外号——“王疯子”,就是形容他打仗身先士卒、悍不畏死、勇冠三军。
1930年,不满15岁的王近山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历任连长、团长、师长等职。三大方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后,王近山先后担任了八路军772团副团长、769团团长、385旅副政治委员、386旅旅长等职。
抗日战场上,王近山先后参与了神头岭战役、响堂铺战斗等多场战役。1943年,担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奉命率一个团返回延安。在途经临汾韩略村时,他抓住战机,伏击了日军战地观察团,击毙了日军少将一名,大佐及以下军官120余人,极大的配合了太岳军区反扫荡战斗。
此后,王近山历任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等职。1978年因病在南京逝世。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陈诚、卫立煌先后在东北战场遭遇惨败。他们无一不提到一个令他们倍感头痛的强劲对手,称其部队如同旋风一般,出其不意,最难对付。他就是“旋风将军”―韩先楚。
韩先楚是湖北红安人,出身贫苦。1930年他参加了游击队并加入了党组织,在孝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先后任独立营营长、团长等职。后任红25军224团连长、营长等职。
1934年11月26日,红25军在方城独树镇遭到敌1旅和1骑兵团阻击,前方敌阻击,后有敌优势兵力追击,部队陷于危境之中。在战斗中,韩先楚率部坚守阵地,并与敌展开肉博恶战,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独树镇一役,韩先楚一战成名,军领导吴焕先赞叹“唯楚有才,先楚为例!”28日,部队在通过澧河时,又遭遇敌重兵围堵。韩先楚率部在吴焕先的指挥下,强渡澧河,夺占制高点,以重火力压制敌军,掩护大部队成功渡江。
1935年9月,红25军在陕北与陕甘红军改编为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韩先楚参战了第3次反“围剿”。11月,他率部参战直罗镇战役,战后升任75师团长。
1936年春,韩先楚率部东征山西。在战斗中,以一营兵力牵制敌五个团,成功掩护毛泽东、彭德怀指挥部,之后升任78师副师长。1937年进入抗大二期学习。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韩先楚任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后随徐向前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南下参战漳南战役,后任115师344旅代旅长、 新3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1946年2月,韩先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南满第4纵队副司令员。5月,延安命令南满部队选择进攻几个有战略意义的城市,把进攻北满的敌军分散至南满。此时,4纵刚结束沙岭子战斗,部队损失很大,对攻打大城市信心不足。韩先楚从东北战势全局考虑,认为此役必须打,不能等敌军把北满部队吃掉,再回头吃南满部队,必须在此时把进攻北满的敌军分散至南满。
韩先楚决定进攻鞍山、海城。驻守两地的守军是国军184师。25日,韩先楚指挥4纵主力攻占鞍山公署大楼,全歼鞍山国民党守军第60军第184师55团。27日,继续挺入海城。韩先楚军事、政治两手抓,海城守军184师师长潘朔端率部起义,国军从进攻北满的部队中抽调了4个师的兵力支援南满作战。这样,实现了鞍海战役的战略意图。
10月,韩先楚率部参战新开岭战役。在战斗中全歼国军第25师,这是东北战场首例在一役中全歼对方精锐师,此次战绩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
此后,韩先楚参与指挥了四保临江作战。在国民党军队第4次进犯临江时,韩先楚和3纵领导的作战计划产生分歧。3纵领导认为先打中路侧翼战斗力较弱的暂20师,而韩先楚主张先打中路主力战斗力较强的美械师89师。最后陈云、肖劲光同意了韩先楚的作战方案。此役89师被歼,其他援军纷纷溃逃。四保临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独霸东北的意图,使我军在东北战场由守势转入反攻。
在1947的东北夏季攻势中,韩先楚指挥5个团占领梅河口,重建的184师再度被歼,东北民主联军的南北通路被打通。此后,韩先楚任3纵司令员。在秋冬季作战中,全歼敌116师;辽沈战役中,歼灭范汉杰兵团指挥部、参与歼灭廖耀湘兵团。韩先楚率部灵活机动,作战勇猛,令国民党军队生畏,称其为“旋风部队”。
1949年4月,韩先楚任12兵团副司令员,先后率部解放武汉、长沙。后参战衡宝战役、两广战役。
在研究解放海南岛事宜的时侯,韩先楚亲自走访渔民,了解气候、海况。他认为时不我待,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跨海解放海南。1950年4月16日,韩先楚率40军、43军4个师向海南岛发起冲击。17日成功登陆海南岛,当时国军负责守卫海南岛的是薛岳将军。3天之后,海南岛解放。
朝战爆发后,韩先楚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入朝作战。回国后历任中南军区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兰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6年10月3月,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上将在京病逝,终年73岁。
标签: 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