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到底哪一个计策起决定性的作用?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庞统献连环计,周瑜打黄盖施苦肉计,诸葛亮借东风,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就小说中所描述的,我们用常识来判断,想要火烧的旺,一要有可燃物,另外一个就是风,所以,如果非要说哪一计重要,借东风是最重要的。
我们就按小说来分析,庞统献了连环计,曹操命人把战船用铁链相连,铺上木板,甚至可以跑马,如履平地。正史中庞统没去,是曹操自己主动链接的。这种情况下,用火攻的时候,也就是着火点只有几个的情况下,就可以让船连续的烧起来。但是有个问题,中国古代的工匠很聪明,他们不会傻到都是用铆死的结构,考虑到出战时仅派一部分船只,或者打胜了回营,都要把船拆开或者重新链接,设计的时候会做成比较容易拆卸的结构,这是工匠的基本技能。如果没有风的话,火会烧的比较慢,有几个着火点也是可以扑灭的,其他的战船及时离开,火烧的损失是可以控制的。
周瑜打黄盖,施展苦肉计是为了让曹操信服黄盖诈降,目的是可以接近了再点火。其实这个无所谓,只要风够大,风向正确,不用苦肉计,扯起帆来,直接把船冲上去就行了。看《三国志》中,也没说那么多,就是写“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只是先用了诈降计,以便靠近点,只要曹操犹豫了就行。然后就是“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冲过去放火,多放点就行了。
火烧战船在《水浒传》中也有,什么连环计,苦肉计都没有,就是一个“祭风”——“公孙胜披发仗剑,踏罡布斗,在山顶上祭风。”然后,“只见芦苇丛中,藕花深处,小港狭汊,都棹出小船来,钻入大船队里。鼓声响处,一齐点著火把,霎时间,大火竟起,烈焰飞天,四分五落,都穿在大船内。”小船齐出,一把大火把攻打梁山的刘梦龙船只烧光光。
所以,要放大火,木船是可燃物,剩下的因素就是风了。东南风是从东南往西北吹,曹营在西北,很容易就一排接一排的烧下去。如果是西北风,那火就是往周瑜营寨烧。风向如果不对,放火的时候,没法扬帆,只能划桨,这速度就慢了,曹操的将士远远看到就可以做充足的准备。而且火点着了,会往周瑜营寨烧,等于自己放火烧自己。所以,风和风向都很重要,风大火烧的旺,风向对了,可以连续的把曹操的战船烧着。
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曹操的战船在赤壁之战中确实没有被周瑜完全烧光。“公烧其余船引退”,是曹操自己把剩下的船全烧了,然后撤军了。所以,所谓的连环效果是有局限的。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大败,但是并未伤及根本,所以,最终蜀、吴都被灭了。
因为风的问题,本来要烧对方,却把自己给烧了,历史上也是有真实的战例的。
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南唐对战后周的战役中,南唐将领林仁肇率领一千多死士,用船载着薪柴牧草,乘风放火,想焚毁后周军搭建的浮桥。不料,风向突变,结果林仁肇自己把自己给烧了,周军大将张永德趁机攻击,南唐军大败。
还是倒霉的南唐军,在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南唐对北宋的战役中,南唐将领朱令赟孤军乘大舰行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遭宋将刘遇阻击。朱令赟早有准备,看好风向,下令大军顺风放火,直烧下游的刘遇大军。南唐军纵火,火光冲天,刘遇不敌,正准备撤军。不料风向突变,大火反而向朱令赟烧去。南唐军不战自溃,准备撤退的刘遇立即掩杀唐军,混战中朱令赟被烧死,数万军械被宋军缴获。
纵火有风险,放火需谨慎。放火前,还是先看看天气预报比较稳妥。
标签: 赤壁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