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庙的相关历史事件?
三宝庙是 500 多年前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1405 年,中国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曾经到过三宝垄,他用带去的瓷器、丝绸、金银和铜铁器换取当地特产,与印度尼西亚人民开展和平贸易,进行友好交往。
后来,广大华侨以及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和,在相传当年他率领船员登岸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名为三宝庙的庙宇。三宝庙建在望安山(狮头山)山麓,背山面海,富丽堂皇,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高大庙门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庙门正上方镶嵌着“三宝圣祠”的石匾。
大门两旁伫立着两只石狮子和两个石雕古装中国人像,庙门檐面铺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大门上的对联立意含蓄,书法清秀。上联是“滇人明史风来世”,下联是“井水洞山留去思”。庙内庭院宽敞幽深,树木葱茏,典雅幽静。院中有福兴庙、船舡爷庙,还有古墓和郑和用过的巨锚和关刀。寺院内有一岩洞,取名“三宝洞”,不足 10平方米,圆形,里面供奉着一尊三保太监的全身像。这里香烟缭绕,烛火长明,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求签问卜、祈求保佑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
洞中的香案下有一口方形古井,叫做“三宝井”,水清见底,甘甜解渴。
据说喝了三宝井的“圣水”,可以消灾纳福,所以游人至此,不但自己要喝上一碗,还要灌满一壶带回家去,送给家人或邻居好友共饮。
当地人为了纪念郑和这位和平通商的使者,把相传他抵达爪哇的日子(阴历六月十三)定为三保太监纪念日,每年这一天,各地的华侨、华裔常远道来三宝垄、三宝庙参加一年一度的纪念活动,并举行盛大的“庙会”,这种风俗一直沿袭。
糖业华人老板?
印度尼西亚糖业大王——黄仲涵,
黄仲涵的故事,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奋斗史。
他出生于1866年11月19日,祖籍是福建同安,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其父黄志信是一位常年与中外反动势力作斗争的仁人志士,曾参加了著名的小刀会起义。
起义失败后,为了逃避清政府的追捕,只得带着妻子和儿子逃亡到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开始了一段艰苦的创业之路。
黄仲涵是一个天生的商业大才,而他最大的成就便是在糖业上。
19世纪末,他接管了父亲的建源栈,并将其改组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扩大了经营范围和规模。
到了1894年,荷兰殖民政府取消了甘蔗强迫种植制度,使得甘蔗种植和制糖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此时印尼的甘蔗生产还是以小规模的手工作坊为主,效率低下,质量不高。
继承了父亲敏锐市场洞察力和前瞻性战略眼光的黄仲涵,很快便发现了甘蔗制糖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市场需求。
他开始更改建源贸易的投资方向,控制着大量资本流入甘蔗种植园,并先后收购了5座万吨产量级的糖厂。
紧接着,他利用黄家在中国和印尼之间的贸易网络,进口了大量的中国籍劳工,为自己的甘蔗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在基础布局完成之后,他又花高价聘请外国专家和引进先进设备,大幅提高了蔗糖的产量与质量。
一系列的举措,使他的建源贸易,成为荷属东印度群岛最大的蔗糖企业。
至此,黄仲涵和他的建源贸易正式确立了以糖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经营策略。
标签: 三宝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