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乾隆多次去五台山呢?
顺治十七年(1660年),还不到而立之年的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将皇位传给儿子玄烨(康熙),自己却悄然不知去向,好似人间凭空消失一般,给历史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有人说,顺治帝是为情所困,这才逊位给儿子,然后离开皇宫,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身为一国之君,顺治的后宫里当然嫔妃如云,但在众多的美人中,顺治只独宠董鄂妃。据传董鄂妃就是明末艳冠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后来她被洪承畴献给了顺治。她体态窈窕,知书识礼,性格温婉贤惠,深受顺治宠爱,因而被封为皇贵妃。顺治帝少年多情,和董鄂妃情深意切,缠绵缱绻。不料董妃突患重病,御医们办法用尽,却仍无力回天。董鄂妃死后,顺治帝万念俱灰,无心打理朝政不说,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
此后,顺治似乎看破红尘, 一心向佛。孝庄皇太后和众大臣常劝他以国事为重,可谁也无法挽回他遁入空门的想法。最后他终于放弃帝位,将皇位传给儿子, 自己远赴山西五台山皈依佛门,成了一位身份有些特殊的僧人。明末清初文人吴伟业(梅村)有一首《清凉山赞佛诗》:双成明靓影徘徊,玉作屏风尘作台。薤露凋残千里草,清凉山下六龙来。 “千里草” 是个“董”字,暗指董鄂妃,“六龙来” 暗喻清世祖顺治御驾亲临五台山中的清凉峰寺庙出家一事。
顺治信佛是众所周知的事。他曾请来木陈忞、玉林琇二位禅师入宫讲学,并让大师为自己取了个“行痴”的法号, 且日日礼佛。因此,当心爱的董鄂妃死去后,他就以死为由偷偷皈依了净土。
传说康熙曾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四次到五台山拜佛,每次进山后他都屏退左右,独自一人到清凉山下的寺庙中去拜谒。因此有人说他如此不厌其烦屡赴五台山烧香拜佛,很有可能是为了探望他的父亲顺治 。 据说第四次到清凉山时,顺治已死,心中悲痛的康熙还曾口占一绝,以寄托哀思。康熙的孙子乾隆以喜欢游历出名,他一生不仅六下江南,还曾经六次西巡来到五台山,而且每次都必到清凉山拜佛。因此,也有人说,乾隆六上五台山,目的和他爷爷康熙一样,是去瞻仰、缅怀他太爷爷顺治出家修行的地方去了。
不过,以上都是猜测之说,算不得历史定论。因为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四,顺治皇帝患了天花(俗称出痘,在彼时属不治之症)病。正月初六三更时分,顺治自己表示“已患豆症,势将不起”,预感到不妙的他匆匆写下遗诏。正月初七夜半,顺治帝死于养心殿。因此顺治出家之说不可信。
经考证,顺治独宠的董鄂妃和明末江南名妓董小宛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董小宛从没进过清宫,她和顺治热恋之事更属子虚乌有。文献记载,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比1638年出生的顺治足足大了15岁。豫亲王多铎、明降臣洪承畴率八旗军攻进南京是在1645年,这时秦淮名妓董小宛已经23岁了,而顺治才刚8岁,8岁的他怎么能宠幸23岁的董小宛呢?
史载,皇贵妃董鄂氏系内大臣鄂硕之女,满族,顺治十三年(1656)18岁时入宫,9月晋皇贵妃,12月行册封仪式。由此可见,董鄂妃与董小宛根本不是一人。关于顺治是否出家五台山,有位叫孟森的清史专家曾做过详细考证,在其所纂写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一文中,他认为清世祖顺治确实因患天花症而死,出家五台山一事纯属谬传,根本不可能的事。绝大多数史家都支持他这种观点。但孟森对野史传闻中为什么康熙四上五台山、乾隆六次登五台山,以及五台山清凉峰的寺庙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宫廷里的供御器具,以及顺治得豆症为什么短短几天就暴死等疑问未作出任何可让人信服的解释,所以顺治出家五台的疑云依旧存在,真相依旧迷雾重重,需要进一步考证与驱散。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清朝中前期,皇帝们都爱去五台山。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自北魏孝文帝至清仁宗,共有9位皇帝,先后18次巡幸五台山礼佛。其中清中前期就有4位皇帝,前后多达13次巡礼五台,占了总次数的70%以上。
清皇室巡幸五台山,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扶持藏传佛教,将五台山打造成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清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其统治和巩固边疆、其统治者除利用武力征讨、暴力统治外,还加强思想统治,针对蒙藏民族的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与汉族不同的情况,清朝于是利用藏传佛教“化导”、“柔顺”蒙藏民族。
即通过藏传传教来使让人们听从按世间帝王形象组扫的、虚幻想象中的佛的安排、让人们忍受现实的苦难,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死后升入虚无缥缈的极乐世界,从而加强其统治。
对此,康熙《五台山殊像碑》中说“(兴喇嘛教)事有俾于劝俗 , 聿弘觉善之门。”雍正说:“因思古今之有佛教,特 以劝善惩恶,济世觉民为本。黄教之传,所以推广佛经之旨也。......广布黄教,宣讲经典,使番夷僧俗崇法幕义,亿万斯年,永跻仁寿之域,则以佐助王化,实有稗益”。乾隆也写诗说:”教维神道设 , 总为牖斯民 !”
这些都明确反映了清朝尊崇和扶持藏传佛教,意在统治蒙藏民族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用心。而五台山作为汉藏共存的文殊圣境,对蒙藏人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而清朝统治者将五台山作为联结和管理西藏的政治纽带,以此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正是由于清政府认识到了五台山的特殊地位,并给予积极支持,才促使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兴盛至极。
满清贵族早在皇太极时就开始尊崇五台山藏传佛教。太宗天聪八年(1634),元朝后裔察哈尔的摩尔根喇嘛携带嘛哈噶喇佛像,来到盛京,奉赠皇太极,皇太极遂于殿侧建银塔礼之。
因为皇太极知道这座佛像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奉祀于五台山的金像,从此满清贵族就对五台山倾仰不已,纷纷巡幸五台山。
同时,满清贵族统治者认为“文殊”与“满洲”有着渊源。乾隆说,”文殊“梵经本称”曼殊”,乌斯藏进表也称曼殊师利大皇帝,曼殊师佛的妙观察智,曼殊的切音又与“满洲”二字相近;竺兰宝号,还和我朝国号相符。
标签: 天泰山慈善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