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改都不改岳”的说法,北岳恒山为何由河北曲阳改到山西浑源?
古时五岳是以中原为中心,分别属于东、南、西、北、中的五座大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五岳的指向是在先秦时确立的,传说舜北巡到恒山时,感慨其雄奇险峻,遂封为北岳,位列五岳之一。秦汉时在河北北部设立恒山郡,因北岳恒山在郡内而得名。后由于历史上有多位皇帝名字里有个恒字,如汉文帝刘恒,唐穆宗李恒,为避讳,恒山多次改名“常山”。史书上的诸多记载,也都明确明清以前的北岳恒山都位于河北境内的曲阳附近。到了汉代,出于统治需要,五岳制度从汉武帝开始走入人们视线,据《汉书》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朝廷颁诏,将北岳的封号给了河北曲阳的大茂山,是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封号。因此,可以说,北岳的正统归属,应为河北曲阳的大茂山。
到了明朝,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朝廷内部开始兴起将北岳从河北曲阳移到山西浑源的争论。主要理由便是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该在都城的北方,但是河北恒山却位于北京的南方,于方位不符,而山西浑源正好位于北京的西北方。最终万历年间朝廷同意改封山西浑源的玄武峰为北岳。清初顺治十七年(1660年),有大臣要求改祀北岳,顺治皇帝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封祀合一争论就此落幕。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受曾经古北岳时的政治待遇。
提起北岳恒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浑源境内的恒山。然而,山西境内的这座恒山真正成为北岳只有300多年的时间,而在这之前的真正的北岳恒山位于河北,拥有北岳之名长达上千年。
传说舜北巡到恒山时,感慨其雄奇险峻,遂封为北岳,位列五岳之一。《尔雅释山》中便记载:“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可见五岳的大体指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确立。秦汉时即在河北北部设立恒山郡,因北岳恒山在郡内而得名。后由于历史上有多位皇帝名字里有个恒字,如汉文帝刘恒,唐穆宗李恒,为避讳,恒山多次改名“常山”。史书上的诸多记载,也都明确明清以前的北岳恒山都位于河北境内的曲阳附近。
《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四岳各如其方”。可见嵩山之所以为中岳,是因为华夏文明起源起源于河洛,其他四岳是按以中原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确立的。到了明朝,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朝廷内部开始兴起一阵将北岳从河北曲阳移到山西浑源的争论。主张迁移的一派主要理由便是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该在都城的北方,但是河北恒山却位于北京的南方,于方位不符,而山西浑源正好位于北京的西北方。反对派的主张也很有力,五岳的名分自古有之,不应随意更改,况且历史的朝代都有“改都不改岳”的先例,比如秦的都城在咸阳,唐的都城在长安,都位于西岳华山以西,但并没有因此而移西岳。主张派和反对派各执一词,在明朝内部争论了几十年,最终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同意改封山西浑源的玄武峰为北岳,但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祭祀北岳的活动仍在河北曲阳的北岳庙中举行。
河北“古北岳”由于处于北方要地,南北朝、五代十国、宋元时期历经战火,古迹毁失殆尽,长期处于汉族政权的掌握之外,加上多次更名,导致人们对古北岳的认知淡薄,这也是明朝改封山西浑源玄武峰为北岳恒山的背景原因。但出于文化传统上的原因,明代只改岳不改庙。
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科给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观点与明代马文升一致,但这次顺治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自后再不见反对此事的奏摺。
从明代开始的改祭争论一直延续到清初顺治年间,祭祀北岳的地点才由河北曲阳移至山西浑源,封祀合一争论就此落幕。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受曾经古北岳(今河北)时的政治待遇。
标签: 北岳恒山在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