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直隶团,直隶 保定

ysladmin 18 0

关于沧州,你知道哪些名人及故事?

沧州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自古重情义,轻生死。

沧州物埠民丰,明代以前盛产海盐,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曹操灭袁谭之战。



元末沧州民军,在魏家庄阵斩有“大元股肱”之称的,大元枢密院副使兼宣慰使都元帅董抟霄。

董抟霄是朱元璋的克星,董抟霄不死,朱元璋永无出头之日。由于连年征战,沧州一带经常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以南皮为例,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全县总人口只剩下不足千人。

十年后,通过大规模移民,人口恢复到近万人,后来的靖难之役,沧州一带又遭战火蹂躏,普通百姓饱受荼毒,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甚至不及明初的水平。

永乐皇帝登基以后,从山东即墨向沧州一带大规模移民。

但到了明武宗时期,刘六刘七起义,又给刚刚恢复的人口数量造成沉重打击。一直到万历15年,明朝的鼎盛时期,南皮的人口,也只恢复到25,000多人。但到了清代初期,人口又下降到不足15,000人。

南皮只是沧州的一个缩影,由于人口严重不足,造成有明一代,沧州没有出现太多的名人。

最出名的是魏忠贤,这个就不用说了。他和东光的张邦昌一样,早被盖棺论定了。

还有《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有人说李凤姐是山西大同人,那简直就是个笑话,明武宗朱厚照沿运河南下,与李凤姐一见钟情,朱厚照始乱终弃,李凤姐终生不得嫁人,最终郁郁而死。她居住的村子,也由钱庄改名为李皇亲。



除了上述这几位,盐山县王帽圈村(现属孟村县)的王翱,做过吏部尚书,史称王天官,先后历经明代永乐以后五朝皇帝。是明代初期的名臣。

保定直隶团,直隶 保定-第1张图片-小艾出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另外海丰县(现海兴县无棣镇)的杨巍,是嘉靖年间的吏部尚书,他提拔了一个叫张淮的南皮人做御史。

张淮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但他的后世子孙张之洞、张之万却是清代鼎鼎有名的封疆大吏。

清代,沧州的人口急剧增长,还是以南皮县为例,清初全县人口14,000人左右,截止到清光绪21年(1896年),全县人口已经增加到14.8万多人,人口增长了10倍还多。

从清代开始,厚积薄发的沧州人,终于找回久违的自信。

清代直隶省一共出了三个状元,而沧州就独占两人,南皮的张之万和肃宁的刘春霖。

而沧州武状元之多,更是冠绝全国。

沧州绝对称得上是文武之乡。

在清代,比较出名的名臣有纪晓岚、张之洞、张之万等等。

有名的武师窦尔敦,霍殿阁、神枪李书文、大刀王五等人。

窦尔敦又名窦二东,出生于800里太湖。12岁随父亲窦致忠回到老家献县老家窦三香疃村。

窦尔敦成年以后,和妹妹窦金娘在燕山连环套占山为王,窦尔敦武功高强,曾经从戒备森严的承德避暑山庄盗得御马一匹,从此扬名四海。


朝廷爪牙黄天霸偷袭连环套,用金镖打死了窦金娘,并割下首级找朝廷请功。

窦尔敦心疼妹妹,用黄金做了一个人头,把窦金娘安葬在连环套以北。金头玉女坟迄今尚存。

朝廷拿不住窦尔敦,后来打听到窦尔敦是孝子,就把他母亲关进监狱。

窦尔敦为了营救母亲,主动找官府投案,被充军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

在雅克萨之战中,窦尔敦奋勇杀敌,却被罗刹人的洋枪所伤,最终埋骨他乡。

沧州还是著名的曲艺之乡,吴桥杂技享誉世界,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就是东光人。

但在当时,人称坤伶大王的刘喜奎,声名绝对不在四大名旦之下。

刘喜奎是南皮黑龙村人,自幼学戏,她姿容秀丽,舞台扮相极美,当时就有“谭(富英)、梅(兰芳)不如喜奎”的说法。

民国7年(1918年),有好事之徒主持评选伶界大王,结果梅兰芳以232865票获男伶大王徽号,刘喜奎以238606票获坤伶大王徽号,刘喜奎比梅兰芳还多了将近六千票。



京剧名家谭鑫培看过刘喜奎的演出后,也不禁感慨:“男有梅兰芳,女有刘喜奎,吾其休矣。”

当时拜倒在刘喜奎石榴裙下的人不计其数,除了梅兰芳等社会名流,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民国时期的五位总统。从袁世凯到曹锟,都被洁身自好的刘喜奎婉言谢绝。

为了避开权贵的骚扰,刘喜奎嫁给了天津武清县的崔昌州。

崔昌州患有严重的肺病,成亲当天就被一个垂涎刘喜奎美色的军阀调往福建,不久就死掉了。

刘喜奎没有改嫁,告别了京剧舞台。

直到抗美援朝时期,年近花甲的刘喜奎才重登舞台,参加赴朝鲜慰问团,为志愿军战士进行义演。

周总理曾经评价刘喜奎说:她不贪富贵,不图享受,所以她在旧社会能够这么坚强。刘喜奎是中国戏曲界的一颗明珠。

保定直隶团,直隶 保定-第2张图片-小艾出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赵博生

红军时期杰出的将领赵博生,现代著名作家王蒙,歌唱演员朱明瑛,军事评论家张召忠……也都是咱沧州老乡。

丁巳复辟,“导演”徐世昌与“主演”张勋为啥后来闹掰了?

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认为敌,未尝不敬也。——孙中山

保定直隶团,直隶 保定-第3张图片-小艾出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别的人物,这位张大帅记忆犹新皇帝故主,民国成立后其本人和部下都还藏着一根大辫子,被人们戏称为“张辫帅”。1917年7月,张勋导演了那出昙花一现的复辟闹剧,失利后逃入荷兰使馆。前史教科书对张勋的记录到此戛然而止,他的名字在民国前史上从此隐姓埋名,没有了下文。

这位闻名一时的“张辫帅”字少轩,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清朝末年投靠袁世凯,曾任清廷江南提督,率部驻防南京;民国初年,以“长江巡阅使”的名义驻军江苏徐州一带。为表示忠于清廷,他本人及部下均留发辫,时人呼为“辫子军”。1917年北洋政权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作“府院之争”,张勋借调停为名率兵入京,趁机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自封为忠勇亲王、政务总长、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虽说张勋复辟成瘾,但其夫人曹氏却是位明事理识大体的女人,只可惜张勋不肯听她的话。听说复辟今后,张勋满意地向曹氏炫耀自己的“亲王”王位,妻子却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你今天被封为忠勇亲王,恐怕明日就要做‘一字平肩王’了!”张勋不解:“‘一字平肩王’是啥意思?”曹氏说:“你将来脑袋不保,不就是两肩一字平了吗?”

复辟消息传出后,遭到全国舆论的一致对立。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指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全国各大集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对立复辟。黎元洪回绝与复辟分子协作,避入日本使馆流亡。握有军事实力的段祺瑞凭借全国对立复辟的气势,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誓师征伐张勋。

7月12日,“讨逆军”分三路攻入北京。辫子军不堪一击,大都割掉自己脑后的“尾巴”逃命去了,战后的北京,留下了满街的大辫子。仅仅在几天曾经,脑后有条大辫子仍是一种身份和荣耀的标志,有了它上戏院可以不买票,买东西可以不付钱,调戏妇女好像也是理所当然。可如今是有了辫子就遭殃,不剪去辫子就无法脱身,所以辫子便被毫不留恋地遗弃在大街小巷了。

标签: 保定直隶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