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哪个小镇是最具俄罗斯风情的?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去年7月,我自驾东北旅行25天,综合比较我到过的一些具有俄罗斯风情的城市,首推牡丹江市管辖的绥芬河,它是我印象最深,最为喜欢,最具俄式风情的小城。
在结束漠河旅行后,沿京加高速,绥北高速一路狂奔1785公里,历时21小时,抵达中俄边境小镇绥芬河。
绥芬河与俄罗斯滨海边彊区有27公里的边境线,无论是陆路还是铁路均可直达俄远东最大的不冻港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我们将在此停留两天办理俄罗斯出境手续,前往海参崴旅行。
驶入绥芬河市区,远远地看见各种巴洛克式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分立在路的两旁,沿着宽阔的城区大道行驶至市中心,一幅浓郁的异国风情景观展现在我们眼前,大街上的临街商铺,商业大楼几乎都配有俄语招牌,俄文广告。
入住市区酒店,晚饭后当我们来到商业街漫步悠闲,伴随着异域风情的俄罗斯建筑,满是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从你身边擦肩而过,真的恍若置身于国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这里经商,采购,旅游,使得绥芬河小镇处处都充满着俄式风情。
第二天上午,我们办完手续后立即前往市区老镇上靠近铁路附近的中东铁路古建筑群拍摄参观与俄罗斯有关的建筑遗址,这里保存着1910年前后修建的中东铁路局办公用房,铁路员工住宅区,整条街均保护完好,它是绥芬河开发史和中西文明交融互鉴的历史见证。
在前往中东铁路记忆馆参观的途中,看见一个百年老面包房,名叫露西斯列巴坊(列巴即面包)。因为是边境小镇,所以我们就想到了俄罗斯面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个大列巴,中午我们就把这个最正宗的俄罗斯面包当作了午餐,味道极好。
接下来走到街的尽头,位于光华路口的中东铁路记忆馆参观,感受绥芬河百年沧桑的历史。源起中东铁路联通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纵贯中国东北地区,是日本大陆战略,俄罗斯远东扩张带给我国的一部弱国无外交屈辱史,现在祖国强大了,再不会有人这样肆无忌惮欺负我们了。
最后,我们来到了协达亚.尼古拉东正教堂,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重点保护文物,建于1898年,1945年因战事,塔楼被部分炸毁,曾于1950年初被人民解放军用着基地转运站,1999年改基督教福音堂,现仍为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场所
除了上面的历史古迹以外,绥芬河也有很多大众以及俄罗斯美食,因时间关系沒能去品尝,只是记住了在结束参观返回的沿街街边晚餐,美味可口的新鲜羊汤加饹饼,可遗憾没记住店名并拍照留存。
绥芬河物价很低,无论是宾馆住宿,还是餐饮,甚至连打车都很便宜,这么一座宁静美好且充满异域风情的小城,非常适合旅游度假。
以上回答能否勾起您将来有空时来这里走走玩玩吗?
历史上的海参崴繁荣吗?
从1860年沙俄逼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后,远东40万平方公里包括海参崴就离开了中国的版图。
1871年沙俄开始在此处扩建军港,为了抹除中国的痕迹,他们驱赶、tusha中国人,修建富有自己国家风格的建筑。到了1955年,整个海参崴再也没有中国的痕迹了。
据有效资料显示,俄罗斯对占有海参崴这件事并不是一时兴趣。17世纪时,清朝国力尚且还算强盛时期,当时的沙俄便在远东那一片到处寻找出海图,就意图实施东侵计划,但是被当时的清朝政府给驳回了。没有实现野心的沙俄只能不甘愿地在《尼布楚条约》中签字,承认海参崴所在地区归属清朝政府管理。据悉,当时海参崴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出海口,被称为东北深水良港 。由此可见,此地的位置特殊,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沙俄对于得不到它而耿耿于怀。
《中俄北京条约》现场
直到20世纪初我国人民由于军阀内战,流离失所,无奈来到海参崴谋生,从此海参崴出现了大批中国人的身影。
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很快就在海参崴站稳了脚跟。他们在山谷烧砖,在山上伐木,在架桥造屋,在搞河上运输,在街上摆摊,给人挑水送菜,他们是人力车夫,给俄罗斯人当佣人,给俄军修建军事设施,没有他们不干的脏活、累活。
他们筚路蓝缕,忍饥挨饿,聚居在一起,过着俄罗斯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生活。海参崴城市管理当局总嫌他们不讲卫生,担心他们给城市带来传染病,多次讨论要把他们从城里驱逐出去,另辟偏远地方让他们居住。
但是,他们总是能够想办法逃回城里,就像大路上的野草一样,尽管屡遭路人踩踏,他们依然站起身来,擦去尘土,挺直身躯,顽强地生存下来。于是,就有了他们自己的小铺,有了自己的啤酒厂,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剧院,自己的“百万庄”,中国人成为海参崴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1902 年,俄罗斯军事记者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克拉斯诺夫到海参崴采访,描述了他对中国人的印象: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一群群中国工人在僻静而遥远的街上步履蹒跚,在斯维特兰娜大街,则是买卖人、官员和军官。听得到夹杂着德语和英语的俄语,并被中国人的粗大嗓门所打断。
符拉迪沃斯托克所有的‘黑工’和‘百姓’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在市场上做生意,中国人在火车站背东西,中国人是马车夫、船工、送水工、面包师、屠夫、厨师、裁缝、鞋匠、装订工、制帽师傅。只有载客马车夫是俄罗斯人。
符拉迪沃斯托克一位女士对我说:‘中国人在这里所做的最大的恶行就是他们一下子被政府赶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话。这比战争还要糟糕,我们会死去的。’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的确娇嫩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女士不得不下厨房,海关官员或其他人不得不自己提水桶、补靴子以及修补办公厅最需要修缮的地方。
正是由于在海参崴的俄罗斯人、中国人和朝鲜人等的辛勤劳动,海参崴逐渐繁荣起来,由要塞升级为城市,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镇。
中国人参与建设的许多建筑,诸如1912 年竣工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直到现在还在使用,成为该城的名片,被命名为俄罗斯联邦级的建筑纪念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家觉得海参崴是不是这个时期最繁荣?
标签: 海参崴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