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式突击步枪早已被九五自动步枪取代,但说到枪王老兵仍然有人提起八一式,是情怀的原因吗?
在世界上的各种组织中,军队的惯性或者叫惰性是最大的,好的说叫意志坚定,坏的说叫顽固不化。
军队的思维方式,是把手里的武器练习到极致,武器可以有缺点,但是一定是我熟悉的缺点才行。至于手里的烧火棍是不是要去面对偃月刀,不是普通一兵需要思考的问题。
恩格斯好像说过,科技加入军队,通常是以违背指挥官意愿的方式改变战争。
以枪说枪,在二战后期吃了stg44的大亏,苏联战后迅速装备了ak47。而相对悠闲的美军却抱着半自动加兰德的辉煌不放,大量生产m14。直到在越南被连发ak打得抬不起头,才匆忙换装m16。
而在m16的前身ar15测试期间,军方百般阻挠,甚至有可能直接搞过破坏,有意让ar15难以通过军标,好保住m14的地位。
美国75年从越南撤军,79年中越就开战。惊讶的是深度参与越战的中国竟然没有从美军学到任何教训,或者从徒弟学到任何经验,毅然抱着56半进了丛林。
当时先期换装的63式步枪,好歹是全自动,还在越南和m14唱过对台,不落下风。虽然遇到了品控问题,按常规逻辑,加强生产管理,边用边改就行了,好枪是改出来的。
但是在所谓老兵感情的作用下(不一定是主要原因),部队喊出了“还我半自动”的口号,直接撤装了63式,换回56半。
满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什么最后一败涂地?
胡雪岩传奇的一生令无数后人为之羡慕和畅想!
他在短短几十年里积累了令他人艳羡的财富,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后却在短短数月间败亡,表面上是同为官商的盛宣怀在商场上大力打压。实际上是背后自有高人过招。
官商,官商!
前有“官”后面才有的商人。胡雪岩起家是靠湘军大佬左宗棠,而与他唱对台的盛宣怀则是以淮军创始人李鸿章为幕后老板。
“左李不合”朝野皆知,当年商议收复新疆时,李鸿章一干人等任其独立建国,而左宗棠则力主收复新疆。最后左宗棠占了上风,那好吧,你去建功立业吧!李鸿章把持中央,国库一个 大字也不出。收复新疆的军费全赖胡雪岩向外国洋行举贷,最后辅佐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
从此,以“敌人的朋友,一定是敌人”的伟大论断,胡雪岩算是跟李中堂结下了梁子,同时自然也跟盛宣怀成了生死仇敌。
后来左宗棠不幸仙逝,胡雪岩在官场上失去了支柱。盛宣怀收拾他时不费吹灰之力!因此,胡雪岩也就在商场上一败涂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记
对了!胡庆余堂这家百年老字号便是胡雪岩留下的遗产!
至于盛宣怀后来在四川修铁路,引发四川保路运动,为满清覆灭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同时相较于胡雪岩,盛宣怀为国人留下更多的遗产,如带头创办了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现在依然在造福子孙后代。
最后再说一句,美国唐人街上的“左宗棠鸡”跟左文襄公一点关系也没有!
胡雪岩,奋斗三十年终于站到了商界顶端,然而被摧毁仅仅用了三天。
“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却飘散如烟”。这句歌词非常适他。
他曾是清朝的首富,最辉煌的时期生意遍及全国,且深得朝廷喜爱,御赐黄马褂就有好几件。
但就是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最终却千金散尽落了个凄凉下场,在郁郁潦倒中离开了人世。
(胡雪岩)
胡雪岩一生,成也因“官商一体”,败也因“官商一体”。
胡雪岩的成功离不开王有龄、左宗棠等朝堂上官员的支持。他的失败也因于李鸿章的打击。
洋务运动时期,同为朝廷重臣的左宗棠与李鸿章政见不和。左宗棠主张“边塞防御”,李鸿章坚持“沿海防御”,两人矛盾由此展开,后来两人有在对外方面产生分歧,左宗棠主战,而李鸿章求和,如此一来,两人矛盾日益激烈。
李鸿章为了打倒左宗棠,决定先扳倒胡雪岩。因为胡雪岩是阵营至关重要的一员。左宗棠能收复新疆、购买军火、修建船厂都是靠着胡雪岩的资金支援,可以说胡雪岩就是左宗棠的钱袋子。只要把胡雪岩拉下马,那么就是断了左宗棠一条胳膊。
(左宗棠)
而此时的胡雪岩,还没有意识到风暴即将到来。
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
趁着此时国际生丝产量低迷,胡雪岩高价回收内地生丝,企图垄断丝茧生意。
这一行为引起了外国商人的一致抵抗。
此举可以称的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大商战。
可惜,胡雪岩失败了。第二年夏天胡雪岩断臂求生迫贱卖手中生丝,而李鸿章断断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命手下商人盛宣怀,操纵市场,拖延买丝时间,使胡雪岩损失了一千多万两白银。
你看过最好看的当代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哪一部?
连续剧的话绝对是
《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部电影说实话拍的很真实,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那个时候是有这么一支军队这么大过仗,只不过剧情稍作修饰,把地名和任务虚构了一下,不管怎么这是一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民联合抗日的良好体现,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毕竟我们有数万远征军战死他乡,不管怎么说他们的阵亡是体现中华儿女誓死远赴他乡保卫国土的事迹,我们不应该去藐视电视上那帮散兵游勇,毕竟在敌我力量,武器装备,作战气势,意思形态等悬殊的情况之下能打成那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管怎么样最后还是要感谢政府现在这么宽松的政策,以前这种片子很难在国内开拍,这也是中央政府对对台湾政策积极的一种体现,我个人就感觉现在中央的对台政策就很有效,。说的不好请大家将就看吧!
电影还是首选
《战狼2》
虽然总体观影感受《红海行动》要比《战狼2》沸腾,但如果没有《战狼2》在前面打头阵,把主旋律电影展现的相当精彩,也不会有后来的《红海行动》问世!如果《战狼2》票房扑街,那么可能《红海行动》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从这个层面来说,《战狼2》为后面的《红海行动》奠定了市场的基础!
另一方面,吴京不是导演科班出身,这是他第二部自己导演作品,在《战狼2》上映宣传过程中,没有任何知名导演或者名气大的演员给他站街或者宣传,也就是说是吴京凭借一人之力让这部电影走进观众的视野,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无论是剧情还是场面都把控的相当到位。
而《红海行动》导演林超贤却是知名导演,有更多的资金的投入,而且演员阵容也是很给力的,张译和海清都是实力派演员,所以这也为电影贡献了更多的精彩!
无论怎样,《战狼2》都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他为中国类型片打开了另外的一扇门!随着电影行业的不断进步,《战狼2》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具有意义的一部电影!
朱棣如果不起兵造反,能称帝吗?
朱棣不起兵造反肯定当不了皇帝,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以当时嫡长子继位的传统,虽然朱标英年早逝,但是按出生次序的话怎么也轮不到他。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但由于朱标的大儿子早年夭折,所以实际情况朱允炆是长子。朱元璋没有选择将皇位传给他的儿子们,而是直接传给了嫡长孙朱允炆,朱元璋这样做可能是考虑到,这样可以避免儿子们互相残杀争夺皇位。其实那时候有嫡长子去世,嫡长孙继位的传统,所以朱允炆继位并不有违常理。其实历史上说法比较广泛的是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他兵变成功后将自己的生母模糊神秘化,强调自己是马皇后之子,因为那时候只有正妻所生出来的孩子才是嫡出,主要是为了迎合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只有这样说才能让他的皇位看着还合理些。说这么多主要的意思也就是朱棣的出身,在当时的皇位继承方式上不占优势。
朱允炆虽然是个仁善之人,但是他继位之后为了增加中央集权,走了一步削藩的险棋。先后将五个藩王权力全部削除掉,把最后一个实力最强的朱棣放到最后,这时候的朱棣看到五个藩王被拿下,自然早已看清形势做好打算。朱棣是通过装疯卖傻,才临时骗过去朱允炆,这主要也和朱允炆心慈手软有关系。所以当时朱棣不造反,就会像其他藩王一样被削去权势,那样他就更不可能称帝了。
咱们都知道朱允炆是个大儒,他上台之后大量重用儒臣,用儒臣本身没有什么大错。但朱允炆重用儒臣有点走极端的意思,这些人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理论是不少却缺乏实战经验。朱允炆这样大量起用新人,必然就会让一些前朝既得利益的重臣不满,虽然朱元璋生前为他扫除了不少障碍,但是这个影响还是有的。既然你所问的是一个假设问题,那么咱们就想朱允炆这种的统治方式不牢固了,甚至想象他要倒台。在那种情况下会不会轮到朱棣呢?我想就算朱允炆倒台,朱棣也很难通过和平的方式夺得皇位,因为朱允炆以这种形式的垮台,必然也不可能只有朱棣一方争夺,所以就算朱棣以这样的方式争夺皇位,还是避免不了用兵战争。
在那个讲究正统继位的年代,其实朱棣对于起兵造反也很无奈,虽然他举起了清君侧的旗帜,但不管怎么看都很虚伪。所以朱棣取得胜利之后,疯狂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无奈至今朱允炆的下落都是一个谜。可能朱棣想活捉朱允炆,之后逼朱允炆走一个禅让的程序,这样他夺得江山名义会看着正统一些。如果不抛开历史的基础架构,朱棣想不造反就能当皇帝,可能只有朱元璋当时指定他为接班人才行。
标签: 大陆为何一直不敢对台开战